
認識壓克力塗料
塗料是指將一層或多層高分子薄膜塗佈於基材表面,經適當的乾燥與硬化反應後,提供基材保護與裝飾的功能。其中,壓克力塗料是以壓克力樹脂為主要成分,搭配溶劑、色料與助劑等原料所製成。此類塗料廣泛應用於汽車、家具及建築等領域,不僅提升外觀質感,亦具備優異的保護性能,可延長基材使用壽命,並展現良好的物理特性,如耐候性、耐水性及耐化學性。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塗料在各產業中的角色日益重要,消費者對塗料產品的功能與品質亦更加重視。如今,隨著生活水準提高及環保意識抬頭,人們對資源使用日趨珍惜,對塗料的品質要求也更加嚴格。因應此趨勢,塗料工業正朝向兼顧經濟效益、生態保護與能源效率的方向發展。
壓克力樹脂
壓克力(丙烯酸)樹脂是一類由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與烯類單體共聚而成的高分子材料,統稱為丙烯酸樹脂。其主要單體 -- 丙烯酸(Fig 1)與甲基丙烯酸(Fig 2) -- 皆含有不飽和雙鍵(C = C),可與其他酯類或烯類單體進行化學反應,進而形成結構穩定的聚合物。透過選用不同結構的單體、添加劑、溶劑,以及採用多樣化的製備技術與生產方式,可合成出具備各種性能與用途的壓克力樹脂產品。
其中,甲基丙烯酸是全球應用最廣泛的化工原料之一。根據其製備方法的不同,可生產出具備多元性能、適用於多種應用的產品,其應用範圍涵蓋膠黏劑、塗料、國防材料、醫療器材、透明材料、建築材料以及日常用品等領域,是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
甲基丙烯酸酯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非官能性單體、官能性單體以及多元醇酯類。其合成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非官能性單體的特性隨酯基上烷基鏈的長度而異。烷基碳數越少,所得聚合物越傾向形成硬質結構;反之,碳數增加則賦予聚合物更高的柔軟性、黏附性及一定的反應活性。
官能性單體則含有特定的官能基團,如羧基(–COOH)、羥基(–OH)及醯胺基(–CONH₂)等。這些官能基可在加熱條件下進行交聯反應,賦予材料熱固性的特性。由於這類單體能有效提升材料的抗彎性、黏接性與耐衝擊性,廣泛應用於熱固性塗料、交聯劑、感光性樹脂、橡膠改性劑、高分子絮凝劑以及紙張加工助劑等領域。
甲基丙烯酸多元醇酯是由甲基丙烯酸與多元醇進行酯化反應所製得,有些產品具有多官能基的結構,適用於需要高度交聯性能的應用場景。
此外,甲基丙烯酸的鹽類則是由甲基丙烯酸與金屬氫氧化物或金屬碳酸鹽反應生成。常見的甲基丙烯酸鈣、鎂、鋅與鋁鹽,主要用作塑膠與橡膠的助交聯劑,有助於提升材料的機械性能。
壓克力塗料
壓克力塗料常使用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如MMA、 MAA、BMA、EMA)與丙烯酸酯類單體(如MA、EA、BA)作為主要成分。其中,甲基丙烯酸酯類屬於硬質樹脂,而丙烯酸酯類則為軟質樹脂。甲基丙烯酸酯分子中含有甲基(–CH₃)結構,對碳-碳主鏈的旋轉運動造成較大限制,因此其聚合物表現出較高的硬度與拉伸強度;相對地,丙烯酸酯類不含甲基,主鏈的旋轉運動更自由,使其聚合物展現出更佳的柔軟性與延伸性。基於上述結構特性,壓克力塗料在配方設計上通常會根據最終應用需求,調整硬質與軟質單體的比例,以取得最佳的物性平衡,如硬度、柔韌性與附著性等。透過組成上的精確控制,可使壓克力塗料在各種應用場景中發揮最大效能。
壓克力塗料具備以下幾項優異的物理性質:
壓克力塗料依溶劑性質可分為油性塗料與水性塗料兩大類。一般而言,油性塗料多用於戶外,具有較佳耐候性;水性塗料則多用於室內,環保且氣味較低,適合居家與商業空間應用。
油性壓克力塗料的組成與分類
油性壓克力塗料以非水性溶劑為基底,由甲基丙烯酸與其酯類單體透過交聯反應所聚合而成。根據成膜特性不同,可分為:
一、熱塑性壓克力樹脂
- 成膜過程依靠溶劑揮發與分子聚集,無化學反應發生,施工方便。
- 固含量相對較低,硬度與柔韌性難以兼顧,且成膜耐溶劑性較差。
- 常以甲基丙烯酸酯為主體,並加入適量丙烯酸乙酯、丁酯等共聚,以提升柔韌性。
二、熱固性壓克力樹脂
- 成膜過程中發生官能基交聯反應,大幅提升塗膜的耐溶劑與耐化學性能,適用於高耐久性需求之塗裝。
-
可根據應用選擇不同固化劑:
- 氨基樹脂:用於家電、汽車面漆。- 多異氰酸酯:適合汽車烤漆、建築外牆塗料。- 多元胺、多元酸或環氧樹脂:適用於罐頭內壁塗裝。- 三聚氰胺樹脂:常見於底漆、中塗及家具金屬塗裝等。
水性壓克力塗料的分類與機制
水性壓克力塗料係以水溶性壓克力樹脂作為分散介質,使用水或其他親水性稀釋劑調整濃度與流動性。主要分為以下三類型:
1. 水溶液型:外觀澄清透明,粒徑小於1 nm。
2. 水乳液型:外觀乳白不透明,粒徑大於100 nm。
3. 水溶膠型:粒徑介於10 ~ 100 nm之間。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水溶液與水乳液型,分別對應於溶液聚合與乳液聚合兩種技術,這兩種方法各具特色,固化方式亦不相同。
水溶液型機制:
其可溶於水的原因在於聚合物中含有親水性官能基(–COOH、–OH、–NH₂),可與氨反應生成胺鹽,形成可溶於水的聚合物溶液;在乾燥過程中,胺鹽加熱會分解並揮發,完成塗膜成型。
反應式:
水乳液型機制:
1. 水分蒸發與膠粒濃縮:隨水分蒸發,乳膠粒子間距縮短,形成高濃度分散體,排列緊密。
2. 粒子變形與聚結成膜:吸附層逐漸被破壞,聚合物暴露並彼此接觸、變形為多面體,最終因自黏性形成連續均勻的塗膜。聚結過程中,表面活性劑會移動至粒子間或被聚合物吸收,使膜層結構穩定且具有良好黏著與物理性能。